第32章 又柔氏

  关于三月三,《后汉书·周举传》中说:“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此,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

  三月三的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当前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汉代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

  和州绰庙孔夫山下孔夫庙的三月三庙会起源于盛唐时期,每年三月三,为粉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和州知府都会挥鞭策马来此参加庙会,与百姓一道摆设香案祀祭孔夫子,祈求上苍风调雨顺,祈福百姓安居乐业,祈盼子女成家立业。所以,三月三,是一个给人带来希望的节日。在孔夫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陈召梯、韦万仙、陆绿叶三人正在乐不思蜀地观看着木偶剧。木偶剧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又名傀儡戏。木偶作为戏剧性的表演,出现在汉代。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每年三月三庙会,为粉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知府老爷都会挥鞭策马来此参加庙会,与百姓一道摆设香案祀祭孔夫子,祈求上苍风调雨顺,祈福百姓安居乐业,祈盼子女成家立业。所以,三月三,是一个给人带来希望的节日。在孔夫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陈召梯、韦万仙、陆绿叶三人正在乐不思蜀地观看着木偶剧。木偶剧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又名傀儡戏。木偶作为......

  

  巴巴文学网 | 网站地图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